恶性胸腔积液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恶性肿瘤进入晚期的一种并发症,又称癌性胸水。是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胸膜造成体液分泌-吸收平衡机制被破坏,液体在胸腔内潴留而引发的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胸腔积液的25%。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渗出液,积液量大,生长比较迅速,血性为主,是肿瘤步入晚期的重要表现。恶性胸腔积液易反复发作,又不易控制,大量胸腔积液会限制肺的膨胀,影响肺的通气,改变肺内通气和气体弥散的参数,极易并发感染。由于胸腔积液可影响正常呼吸功能,因此临床常可出现胸闷、憋气、气短、咳嗽、胸痛等症状,甚至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如果不能尽快控制,病情会迅速恶化,患者大会多在半年内死亡。
西医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主要采用引流或抽取胸腔积液,胸腔内注射化学药物;或胸腔注入硬化剂闭塞胸膜腔;或胸腔注入生物免疫制剂;也有采用外科方法胸膜剥离术或单侧胸膜放射治疗。以上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近期有效率可达60%左右,但仍有40%的胸腔积液难以控制,即使有效病人,短期内复发率仍然很高。
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中医治疗肿瘤并发症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胸腔积液属于中医“悬饮”范畴。中国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先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论》一篇中曾详细描述了四饮病证,其中在“悬饮”一条中指出:“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中医认为,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饮停胸胁,络脉受阻,气机不利,故而胸胁胀痛,咳嗽,转侧呼吸时必然会牵引胸胁络脉,故可使疼痛加重,若水饮上犯于肺,就必然使肺气上行受阻,表现为气短息促。历代中医把“悬饮”定位于肺、脾、肾三脏的生理、病理障碍,如“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气化”的生理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就会导致脾肾阳虚,此“悬饮”致病之本;其标为水饮停聚,肺气不行,宣降失司,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症。因此中医治疗“悬饮”之病,主要以“湿药和之”。而宣肺、利水、攻逐等方法,意在攻邪,属治标之法,待水渐平,仍然以扶正为主。
临床上遣方用药多以“椒目瓜萎汤”、“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丸”、“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加减化裁治疗。如果用药得当,常可收到十分理想的疗效。张宗岐教授曾用上述方药加减治疗12例恶性胸腔积液(肺癌8例,乳腺癌3例,卵巢癌1例),近期有效率91.6%,其中完全消失8例,占66.6%,部分消失3例,占25%,胸水发展1例占8.3%。平均生存11~25个月,一年生存41.6%,中位生存率8个月。高于一般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其中一例38岁的女性左肺腺癌病人,全身广泛骨转移伴左胸腔大量积液,西医抽取胸水后腔内注射顺铂,治疗后二天胸水又恢复到原来体积,喘憋不能平卧,吸氧也不能缓解。张宗岐审视病情后给予葶苈大枣泻肺汤及椒目瓜萎汤加减治疗,仅服药10剂,病人胸水就全部消失,肺叶重新复张,全身症状也明显改善。张宗岐教授认为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可避免人体大量蛋白和其它营养物质的丢失,而且服用方便,痛苦小,病人易接受。是值得推广使用的可靠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