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介绍张宗岐 | 张宗岐的承诺 | 认识张宗岐 | 治癌理论及应用 | 我要预约 | 关于我们
  同康协会 | 就医指南 | 癌症综合治疗 | 攻法治癌特色 | 癌友的企盼 | 在线论坛 | 博客在线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攻法治癌理论特点
张宗岐“攻法治癌”理论的孕育
[  作者: 版主    引自: 本站原创    点击数: 2145     ]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它已上升为第一、二位死亡因素。由于其病因极其复杂,因此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地治愈方法。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国人民在同恶性肿瘤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为了发掘祖国医学治癌理论、经验的精华,张宗岐教授刻苦的系统研读八年,对古代中医中药治癌理论、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扬弃,用这些研究成果,撰写了《历代中医肿瘤案论选粹》一书,成为第一个填补这一领域空白的人。为中医治癌理论的发展和指导治癌实践做出重大贡献。

1.中医对恶性肿瘤认识的源流

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恶性肿瘤这一病名,但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不仅发现了肿瘤的存在,而且对其特性作过许多形象而精辟的论述。早在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瘤”的病名。战国时代的《周礼》一书中还有关于专治肿瘤医生(即疡医)的记载。直到今天,日本、朝鲜、韩国仍沿用这种叫法,把肿瘤称作“肿疡”。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一书在解释“瘤”的含义时指出,“瘤”就是“肿”的意思。

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一些常见肿瘤的主要症状和特征,逐渐有了比较接近现代医学的描述,如噎膈-食道癌;反胃-胃癌;乳岩-乳腺癌;失荣、石疽-淋巴系统肿瘤;舌岩、牙岩-口腔肿瘤等等,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阐述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见解,同时还记载了相当数量的治癌个案。

例如《灵枢·四时气》就有“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记载。《素问·阴阳别论》有“三阳结胃之膈”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噎膈的论述。

再如《素问·腹中论》有“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灵枢·邪气脏府病形》有“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中腹部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的临床表现有相近之处。

另外,《灵枢·水胀》在描述妇科肿瘤时指出:“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这些症状与子宫癌、卵巢癌的若干表现比较相似。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他首次提出了“反胃”的病名,上述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中胃癌极为相似。

汉代名医华佗在《中芷经》一书中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第一次对良性、恶性肿瘤进行分类,他指出:“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病缓者,有为病速者,……势类不同。”

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我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噎膈,反胃,反花疮,石疽等病进行了归类和阐述,对某些肿瘤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见解。他首次把噎膈分为五噎、五膈。五噎即是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五膈即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他在描述反胃时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即吐。”这些论述,比张仲景对疾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他还首次提出了“反花疮”的病名,指出:“反花疮者,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生恶肉,渐大有根,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反花疮。凡诸恶疮,久不瘥者,亦恶肉反出,如反花形。”这些临床症状与皮肤癌,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破溃后的菜花样形状极为相似。

宋代已开始使用“癌”及“癌发”的病名。宋代外科名著《卫济宝书》中指出:“癌疾初发,郤无头绪。只是内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车螯散取之”。一百五十年后,杨士赢在《仁斋直指方》一书中则进一步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芷,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这些症状及体征与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有关描述相差无几。这说明,我国古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享对恶性肿瘤提出了不少可行的治疗法则,如李杲的“脾胃论”,朱震享的“滋阴降火”法则,为恶性肿瘤的扶正培本治法奠定了基础。

还要指出,金代外科名医窦汉卿所著的《疡科全书》、妇科名医陈自明所著的《妇人良方》等书,为中医肿瘤的发展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们对乳岩、反花疮、茧唇、阴菌等病种均有比较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代表人物,如薛立斋、陈实功、张介宾、王肯堂、叶桂、赵献可、祁坤、张璐、付山、王洪绪、高绵庭、马培之等著名内外科专家。他们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经过他们的临床实践,对人体各个系统的恶性肿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总结,有不少恶性肿瘤的中医命名,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如肾岩、舌疳、牙菌、失荣等。有不少新的丸、丹、膏、散及治疗法则都出自这个时期,如王洪绪创制的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赵献可的培补先后天法则,都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2.中医对恶性肿瘤的命名特点

1)以临床症状的特点命名

这类肿瘤主要包括如下病种,即失荣、锁肛痔、噎膈、反胃、积聚等。例如对失荣的描述:“失荣者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之。”

关于锁肛痔的的描述:“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

上述以临床症状命名的肿瘤,其特点是以临床上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作为该肿瘤的名称。

2)以肿瘤的性状命名

该类肿瘤的特点是根据本肿瘤的典型性状同自然界的某些物质的性状相似的特点命名。

以“岩”命名:如乳岩、肾岩、牙岩、舌岩、喉岩等。以乳岩为例:

金代窦汉卿在《疮疡全书》一书中指出:“乳岩乃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良方》一书中指出:“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名曰乳岩。”

以“石”字命名:如:石奶、石疽、石痈、石瘿、石瘕等。

明代朱棣在《普济方》一书中指出:“有辅奶,又名石奶,初结如桃核,渐次浸长至如拳,如碗。坚硬如石,数年不愈。将来遗破,则如开花石榴之状。”

以菌《蕈》命名:如舌菌、牙菌、耳菌、唇菌、喉菌、阴菌等。以舌菌为例:

清代外科名医顾世澄《疡医大全》一书中指出:“舌疳者,……初如豆,后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若失于调治,以致焮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漏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烂延项颌。”

以肿瘤的外形命名。如反花疮、茧唇、番花石榴发、开花疔、单双松藻、鸡冠岘肉。

以茧唇为例:窦汉卿在《疮疡全书》中指出:“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

3.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祖国医学在其形成、完善的过程中,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病因学说。如《灵枢·口问》中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把病因归纳如下:“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汉朝以后各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上述理论。概括起来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就其实质而言,即为内因和外因二个方面。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同时包括这两个方面。

1)外部因素

中医常把疾病的外部因素归结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而六淫之中尤以寒邪为重。《灵枢·贼风》指出:“腠理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肿瘤之所以能形成肿块,正是由于血气凝结的结果。《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水胀》指出:“肠蕈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外邪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为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石瘕如何?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灵枢·痈疽》指出:“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疽肿。”巢元方在谈到石疽的病因时指出:“由寒气客于经络,与血气相搏,血涩结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上述“肠蕈”、“石瘕”、“疽肿”、“疽肿”、“石疽”等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恶性肿瘤比较相近,可见肿瘤的病因多与寒邪有关。当然,六淫之邪均可以使人发生肿瘤。《灵枢·九针论》指出:“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巢元方指出:“反花疮者,由风毒相搏所为。”窦汉卿指出:“茧唇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因食醇酒厚味,积热伤脾。”陈实功认为茧唇乃“因食煎炒。过餐炙煿”所致。明代邵达在谈到“噎膈”时指出:“如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顽痰,盖酒能发火,火能生痰,胶结不开,阻塞道路,水饮下咽,亦觉痛涩。”明代李挻指出:“肝积左胁下,曰肥气,言风气有余。”“心积脐上,曰伏梁,……乃火之郁也。”“脾积胃脘稍右,曰痞气,言阳气为湿所蓄也。”以上说明,外淫六邪侵入人体,均可以引起肿瘤的发生。

2)内部因素

中医认为,外邪之所以能够侵入人体而发病,主要是由于人体虚弱所造成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辟地概述了内因为致病的主要原因。《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说明肿瘤的形成与人体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此即内经所谓“壮者气行则己,怯者,着而成病。”正如张洁古所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就是指的这个道理。

在内因当中,中医又十分重视七情之变化,认为情志的过度变化会导致人体生理的异常,从而产生疾病。《素向·举痛论》指出:“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七情的太过与不及,均能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如积聚、噎膈、乳岩、失荣、茧唇、喉菌等等,都与七情内伤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云:“内伤于忧怒,……而积皆成矣。”张子和指出:“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张介宾云:“噎膈乃隔塞闭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也,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而成。”明代邵达亦指出:“噎膈”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窄狭,不能宽畅,饮或可下,食则难入,而病已成矣。薛己指出:“乳岩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证。”陈实功指出:“乳岩”乃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聚在心,所愿不得志涩者,致经络痞惫,聚结成核。王洪绪认为乳岩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陈实功在论及失荣的病机时曾指出: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余景和亦云:“失荣皆属少阳忧思郁结者多。外感风邪者少,内损症也。”以上足以说明,七情六欲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恶性肿瘤的生成与脏腑经络的失调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人体各部分所发生的肿瘤,都与所在脏府、经络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耳菌多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凝结而成。”舌菌则多由心脾毒火所致。高绵庭云:“舌本属心,舌边属脾,因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成斯疾。牙菌由阳胃火所致。茧唇乃阳明胃经虚,心火传授脾经所致。乳岩多因肝脾二脏久郁,气血亏损,心肝二经气火郁结。肾岩多由肝肾素亏。积聚多由阴阳不和,脏府虚弱,正如张介宾所云:“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多有积聚之病。”

总之,恶性肿瘤的病因不一,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涉及面广。现代医学把恶性肿瘤的病因多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环境致癌学说,化学致癌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病毒学说、遗传学说等等。但多倾向于外部因素。祖国医学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则多倾向于内部因素。从某意义上来说,祖国医学的肿瘤病因学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恶性肿瘤的病因,中医病因学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掘的。

4.中医治疗肿瘤一般原则

祖国医学虽然在长期同肿瘤的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治疗上还是十分客观和现实的。历代中医都曾把内科的“风、痨、臌、膈”,外科的“乳岩、舌岩、失荣、肾岩”列为临床上的绝症。认为上述病种虽然治疗可以延长生命,但和其它病种相比要复杂、困难得多。中医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此治疗上多根据脏腑经络学说,从整体出发,采用辩证论治的原则,注意从肌体的内部因素着手分析疾病,既看到整体,也不忽视局部,并注意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治疗方法上既注意祛邪,更重视扶正,强调处理好“正”与“邪”的关系,尽量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一书中精辟的指出。“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强。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亦指出:“凡积痞势缓。而攻补俱未便者。当专以调整脾胃为主。……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从正气为主。……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治。……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也。……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上述论点,概括地说明了中医对肿瘤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肿瘤,十分重视调理阴阳气血,强调扶正培本,把保胃气,培补先后天之本,视为治疗肿瘤的基本大法。不少医家在治疗肿瘤时不主张使用破气、消尅及走窜之药,慎用清热解毒易损伤胃气之药,清代马培之曾指出:“乳岩阳和汤断不可服,服之是速其溃也,溃则百无一生,且犀黄丸内有乳香、没药、麝香辛苦温燥、更当忌投。”近代医家张山雷云:“如服甲片、皂刺,应手焮发,速其胀烈,最是催命灵符。”

另外,中医在治疗肿瘤时,除强调药物调理外,亦十分重视精神疗法。如高锦庭在《外科心得集》一书中指出:治疗失荣“宜戒七情,适心志,更以养血气,解郁结之药常服之,庶可绵延岁月。否则促之命期已。”薛己亦云:“乳岩宜戒七情、远厚味,解郁结,更以养血气之药治之,庶可保全,否则不治。”可见精神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是中医学的发源地,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有一整套独立的理论体系,有很多独到之处。为了早日攻克肿瘤,为全人类造福,中医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军,应该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网站首页  | 专家简介 | 新闻动态 | 同康协会 | 在线论坛 | 关于我们  | 地理位置
Copyright ? 2007 GYZLW.COM Inc All Right Reserved
国医肿瘤康复网 版权所有   黑ICP 备 06008684 号